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陈占胜:虽身处地球,我却能站在卫星上看太空

韩璐 7年前 (2017-05-08)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我在地球上,我能够站在卫星上看太空,就是这种感受。”商业航天+VR,中国航天已走过61个年头,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系列卫星总设计师陈占胜经历的却是中国航天最辉煌的20年。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陈占胜:虽身处地球,我却能站在卫星上看太空

1995年,上海交通大学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毕业后,陈占胜加入了509所,并在次年被派往法国监造鑫诺卫星一号。

1998年,陈占胜成为509所所长助理。

2001年,他被任命为实践六号卫星的副总设计师。

2006年被任命为实践十二号卫星总设计师。陈占胜一度患上了睡眠障碍症,一头黑发一下子变得花白,然而他仍旧激情工作,圆满完成了实践十二号的设计工作。

陈占胜先后成功研制了实践六号、实践十二号、实践十六号、浦江一号等多个系列卫星,并作为探月工程三期“交会对接”等项目的重要成员推动着中国航天发展。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系列卫星总设计师。

现在,他站在“造就TALK”的舞台上,用充满想象力的语言,挥舞着激情,满载着对未来中国航天的期待与规划,带领现场观众走进神秘的航天科工领域。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陈占胜:虽身处地球,我却能站在卫星上看太空

镁客君用实录的方式,为大家精选陈总师的演讲片段:

航天技术改变生活

航天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那么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比方说我五一打算出去玩,我会看旅游点的天气报告,天气好不好,有没有雾霾等等。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陈占胜:虽身处地球,我却能站在卫星上看太空

这天气不好就不去了,找个好地方去了。这种局面在20年前压根就不敢想象的,我们基本上是宁肯信自己的眼睛,也不信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

很简单,我们当初那个时候的天气报道来源是什么?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气象的这么这个简单的监测站,分散在有限的尺度范围内;第二呢它探测的高空也不够,所以呢他基于此建立的天气预报的模型,是非常不准的,那个时候的天气预报变成了大家的茶余饭后的笑谈,那个时候错非常多,现在为什么就相信天气预报呢?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陈占胜:虽身处地球,我却能站在卫星上看太空

我们目前国家的气象卫星系统建设,已经取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目前我国的气象卫星已经纳入到国际的气象卫星组织,长期给全球提供相关的服务。在十年前发射了风云3号,它是我国的新一代的低轨的气象卫星,大家可以看到它获取的图,是把地球全部展开之后,全球的云图都在里面。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陈占胜:虽身处地球,我却能站在卫星上看太空

它可以看出什么所有的云的流动,就可以做到今天明天后天云雾飘到哪去的作用。目旳是获取全球的基层信息,做精确的数天内的预报甚至半个月的月报。

还有一个高轨的卫星年年底之前我们是用的风云2号,大家也知道高轨的是地球静止轨道,它是一个区域覆盖,但是它是持续不变的,所以它获取的是一个区域的连续的一个信息,那么风云2号能够获得的是什么?每半个小时把地球圆盘大的数据,扫一遍半个小时云图。那么到现在能做到什么呢?每五分钟来一遍!

基于我们现在一个是全球的动态,一个是区域的静态,放在一起之后,并且更新又达到了目前的这么快的数据。它对天气预报的支持当然显而易见,所以就是准确的。

航天技术融入生活

辰山植物园我记得他们有那种太空育种的植物,比方说大南瓜,还有其他品种,比较起来经过太空育种以后的品种,可以获得更大的产量,但是不是在转基因这个范畴内,我也没做过研究。但这个事情前景比较好,实际上从七几年的返回式卫星开始就开始做了。包括现在的空间实验室,今后的空间站,都会有类似的太空育种计划包括科学实验等等。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陈占胜:虽身处地球,我却能站在卫星上看太空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陈占胜:虽身处地球,我却能站在卫星上看太空

实际上还有很多,军用技术转到民用的日常生活当中,尿不湿就是,宇航员要上天厕所的需求怎么办?以前是宇航服接个管子,后来就变成尿不湿了。

数码相机原来也是军工;脱水蔬菜也是,最后变成了咱们目前的泡面里面的一部分。

还有奥运火炬,奥运火炬怎么号称说能够扛得住11级大风,谁有这个本事,都可以去吹吹看。其实这里面我们用到了航天的火箭发动机的相关技术,包括、一系列技术,这个里面内容是相当高的,相当多的。

中国航天正在赶超美国

不管你是骑目前的共享自行车也好,还是自驾开导航,目前为止大家的出行,实际上用到卫星产品和服务的是非常非常密切。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陈占胜:虽身处地球,我却能站在卫星上看太空

实际上还有其他领域,我估计听众里有在做环保、做城市规划、做勘探的,实际上用到航天的支持啊都是非常多的。

这个来讲我们在比如说渤海湾的污染治理,卫星是可以告诉你污染的多大面积机器情况;还有雾霾的区域,面积多大,也给弄出来;

此外,水稻产量的预估、森林资源的展示、抢险救灾等一系列的信息都可以通过卫星的遥感图像来进行获得。

那我们国家目前在国际上是什么水平呢?

老美对外宣传是0.1米的分辨率,看个人能看得出来的、看得清楚。我们国家什么水平,对外宣传我们到了亚米,就是小于等于1米的分辨率。但实际上我们目前达到的水平,远远要超越亚米,具体的指标的确是好得多,并且我们现在不管是白天黑夜,也不管是天气好还是天气不好,我们都具有这个能力。

我们的征途——星辰大海

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应该说取得了比较辉煌的成就,但成就的取得,实际上时间并不太长。

记得我是95年毕业,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人才是大量的流失。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咱们邓小平当时说的首先要经济,部队一定要隐忍的20年。所以当时来讲,实际上那个20年,是不做任何的发展。部队那个时候甚至出去贸易、开餐馆去养活自己,没有这个相关的支持。

但是局面的改变是在2000年左右,是我们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了以后,开始在这个上面的投入,到今天为止也就只有20年。

这20年取得的成就,举些例子,风云4号我也说了;中星16号今年也打了;天宫2号也上去了;天舟一号那是刚刚也成功了;火星探测,我觉得大家对这个可能比较感兴趣。

原来上个五年的时候,我们想拿俄罗斯的福布斯火箭去一趟火星,最后福布斯掉下来了。所以我们决定自己干,这一步跨的步子比较大,到2020年完成:到火星——火星落地——取样返回地球的过程。

今年咱们有一个探月工程,那么嫦娥5号今年大概11月底发射,他做的事情也是这样的:到月球——月球表面降落——取样返回,回到地球。全是无人的——也是属于在国际上都是属于非常领先的。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陈占胜:虽身处地球,我却能站在卫星上看太空

去年来讲,又有几个新一代运载火箭,比较胖的长征5号、长征7号都是到海南打的。

最近这几年,我们已经全面开始了空间站的建设;我们到2020年要建成全球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2020年要建成空间站。

新的空间站的也会有很多新的产出,新材料、新药品等等一系列的新东西。到了2020年的时候,目前的国际空间站是退役的,那个时候中国是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目前为止,整个航天产业的增长也是相当快,这是讲我们航天自己的,还没有讲航天的衍生产品,每年就有基本上20%的增长。

未来航天在策划什么 论证什么

我们现在正在论证和策划的,简单挑一个来说,大家知道物联网。物联网在马云搞互联网的时候,互联网很热,就马上衍生出物联网,并且也纳入我们总理的报告里。

但是最近大家这个对物联网有没有感觉,我感觉不到,我的感觉还是互联网,不是物联网,为什么?我的考虑是这样,现在还有几个事没解决,物联网是要把物和物连起来,连起来是什么呢?

第一传感器、第二终端。每一个物一定要有传感器,要有一个信息收发单端,这样来讲数据是可以外面联系,就是互联互通。第二、海量的数据的传输问题,我们现在做的互联网或者叫局域网或者叫区域网,比方快递公司经常用的那种,那个不能叫物联,那个只能叫局域网。

物联网,一定要是更大范畴的所有物和物的联通,然后海量的数据传输,到最后还会出来一个海量数据的处理问题。那么这个情况呢我们现在用天基的方式去解决可能更合适,为什么呢?

全球那么大的面积是,目前的基站是建设不到的,并且我们的一带一路是必须要参与的,怎么办?其他地方地方来讲的话,建的基站的使用效率不高,靠天基,在天上站得高、看得远、覆盖宽。

这样可以把所有的信息全部收集起来,然后可以汇聚起来,传到某个地方去进行集中处理,开发出很多很多的产品。

我们正在论证,预计初步的想法,应该在十四、五左右才能建成。这套系统的带宽、通信容量数百个G当量的。我们目前打的中星16号才20个G,还是刚刚开始,我们以后会去建成太空信息港。当然了,还有这个天地一体化,就是把这个所有的路连起来,才有可能将物联网实现。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陈占胜:虽身处地球,我却能站在卫星上看太空

实际上很多民营公司也参与到航天中来,研发了很多的微小卫星、微型卫星给大家提供不同的体验。其中就有一个就是商业航天中的VR,连上3D眼镜,卫星打上去后,卫星看到什么你也呢呢个看到什么。我刚才也提到,我在地球上,能够站在卫星上看太空,这就是一种感受。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陈占胜:虽身处地球,我却能站在卫星上看太空

说了这么多,总觉得未来的路还挺多,到目前为止,不管各行各业给我们提出的巨大挑战,还是我们自己认识到未来咱们在座的各位,所想要的航天服务和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们还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但是我想,航天行业有优良的传统,争取早日建成大家期望的航天系统,让大家尽情的享受航天。谢谢大家。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陈占胜:虽身处地球,我却能站在卫星上看太空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镁客网


科技 | 人文 | 行业

微信ID:im2maker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