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评选2018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温暖 5年前 (2019-01-04)

“洞察”号无人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科研人员发现新型光合作等入选。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于1月2日在京揭晓。

两院院士评选2018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其中,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我国新一代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三号”原型机首次亮相、我国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取得新进展等入选2018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洞察”号无人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科研人员发现新型光合作用、首架离子驱动飞机研制成功等入选2018年度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此项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25次。

评选结果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使公众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动态,对宣传、普及科学技术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1.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

两院院士评选2018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全球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10月24日正式通车运营。

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长55公里,使用寿命120年,抗16级台风、8级地震,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2009年12月正式开工。

如今,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让珠江口天堑变通途,改变了珠三角的地理格局,香港将获得更广阔的珠江西岸腹地。

2. 我国新一代“E级超算” “天河三号”原型机首次亮相

两院院士评选2018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国家超算天津中心于5月17日对外展示了我国新一代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三号”原型机,这也是该原型机首次正式对外亮相。

据了解,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也称“E级超算”,被全世界公认为“超级计算机界的下一顶皇冠”,它将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能源危机、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上发挥巨大作用。

3. 我国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取得新进展

两院院士评选2018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9月18日,国审稻新品种“中科804”现场会上,“中科804”从3000亩示范片中脱颖而出,其在产量、抗稻瘟病、抗倒伏等农艺性状方面均表现突出。

“中科804”和“中科发”系列水稻新品种是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成功利用“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理论基础与品种设计理念所育成的标志性品种,实现了高产优质多抗水稻的高效培育。

“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研究成果于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4. 两只克隆猴在我国诞生

两院院士评选2018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1月25日,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登上《细胞》杂志封面,这意味着我国科学家成功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

自1996年第一只克隆羊“多莉”诞生以来,20多年间,各国科学家利用体细胞先后克隆了牛、鼠、猫、狗等动物,但一直没有攻克与人类最相近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克隆的难题。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团队经过5年努力,成功突破了世界生物学前沿的这个难题。利用该技术,科研团队未来可在一年时间内,培育出大批基因编辑和遗传背景相同的模型猴。

5. 科学家测出国际最精准万有引力常数

两院院士评选2018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罗俊院士团队历经30年艰辛工作,测出目前国际上最精准的万有引力常数G值,8月30日《自然》杂志刊发了罗俊团队这一最新测G成果。

以往G值测量的相对精度虽然接近10-5,相互之间的吻合程度仅达到10-4水平。因为精度问题,很多与之相关的基础科学难题至今无法解决。

此次罗俊团队采用两种不同方法,用扭秤周期法和扭秤角加速度反馈法测G,精度均达到国际最好水平,吻合程度接近10-5水平。

6. 科学家首次在超导块体中发现马约拉纳任意子

两院院士评选2018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在一项最新的研究中,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高鸿钧院士与丁洪研究员领导的一个联合研究团队首次在铁基超导体中观察到了马约拉纳零能模,即马约拉纳任意子。

这种马约拉纳任意子纯净度较高,能够在相比以往更高的温度下得以实现,且材料体系简单。

该发现或对稳定的高容错量子计算机研发有极大帮助,于8月16日发表于《科学》杂志。

7. 科学家“创造”世界首例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

两院院士评选2018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中科院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是继原核细菌“人造生命”之后的一个重大突破。8月2日,该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

历经4年,通过15轮染色体融合,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覃重军研究团队与合作者采用工程化精准设计方法,成功将天然酿酒酵母单倍体细胞的16条染色体融合为1条,染色体“16合1”后的酿酒酵母菌株被命名为SY14。

经鉴定,染色体三维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SY14酵母具有正常的细胞功能,除通过减数分裂有性繁殖后代减少外,SY14酵母表现出与野生型几乎相同的转录组和表型谱。

8. 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成功水上首飞

两院院士评选2018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10月20日,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湖北荆门漳河机场成功实现水上首飞起降。

AG600飞机是我国首次按照中国民航适航规章要求自主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飞机,也是目前世界上在研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

AG600飞机具有执行森林灭火、水上救援、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等多项特种任务的能力,是国家应急救援重大航空装备,对于填补我国应急救援航空器空白、满足国家应急救援和自然灾害防治体系能力建设需要具有里程碑意义。

9. 科学家首次揭示水合离子微观结构

两院院士评选2018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北京大学江颖和中科院王恩哥院士领衔的一支联合研究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高精度显微镜,首次获得水合离子的原子级图像,并发现其输运的“幻数效应”,未来在离子电池、海水淡化以及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等有重要应用前景。

该成果5月14日于《自然》杂志在线发表。

10. 我国首个P4实验室正式运行

两院院士评选2018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中科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1月通过原国家卫计委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现场评估,成为中国首个正式投入运行的P4实验室,标志着我国具有开展高级别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能力和条件。

据介绍,P4实验室是人类迄今为止能建造的生物安全防护等级最高的实验室。埃博拉等危险病毒只有在P4实验室里才能研究。

专家表示,该实验室对增强我国应对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预防控制能力,提升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研发等科研能力起到基础性、技术性的支撑作用。

2018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1. “洞察”号无人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

两院院士评选2018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美国航天局“洞察”号无人探测器于美国东部时间11月26日14时54分许在火星成功着陆,执行人类首次探究火星“内心深处”的任务。

美国航天局的直播画面显示,“洞察”号进入火星大气层后,约7分钟完成了进入、下降和着陆,此后顺利降落在火星艾利希平原。随后,“洞察”号通过与其同行的迷你卫星于15时许传回了火星的照片。

美国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首席工程师罗伯·曼宁表示,这张照片意义重大,标志着“洞察”号已经正式开始工作。

2. 科研人员发现新型光合作用

两院院士评选2018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美国《科学》杂志6月刊登的一项新研究说,蓝藻可利用近红外光进行光合作用,其机制与之前了解的光合作用不同。这一发现有望为寻找外星生命和改良作物带来新思路。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发现可以用来搜寻外星生命,在一些存在近红外光的地方也可能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生命;该发现还可用来指导设计新作物,让作物能利用更广谱的光。

3. 首架离子驱动飞机研制成功

两院院士评选2018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11月21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称,他们创造并试飞了第一架不需要任何活动部件的飞机。

这架2.45千克的实验飞机不依靠任何旋转涡轮叶片的推动,在直接使用电动力推进的情况下自主飞行了60米。研究人员认为,如果这种技术实现在大尺寸上的运用,那么未来将能够生产出更安全、更安静、更易于维护的飞机。

最重要的是,这种技术可以完全不释放燃烧后的排放物,因为整个飞行过程完全由电池作为能源。

4. 美科学家在原子层面“无缝缝制”两种晶体

两院院士评选2018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美国科学家3月在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上介绍了一种能在原子层面“无缝缝制”两种超薄晶体的新技术。这将为制造高质量新型电子产品提供可能。

在电子学领域,两种不同的半导体接触形成的界面区域“异质结”是太阳能电池、LED(发光二极管)或计算机芯片的重要构件。两种材料的接触界面越平坦,电子流动越容易,产品性能越优越。

这种材料将有助于开发出柔性LED、几个原子厚度的二维电路以及拉伸后可以变色的纤维等。

5. 新方法使先天失明小鼠复明

两院院士评选2018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美国研究人员利用一种新方法,成功使先天失明的小鼠复明,为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等致盲疾病带来了新希望。这项研究成果8月15日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

研究人员在小鼠实验中利用基因转移的方法,促使“米勒胶质细胞”分裂并发育为可感光的视杆细胞。

新发育的视杆细胞在结构上与天然视杆细胞没有差别,且形成了突触结构,使其能与视网膜内其他神经细胞交流。

6. 宇宙高能“幽灵粒子”来源首度现踪

两院院士评选2018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多国科学家7月12日宣布,他们首次发现了宇宙高能中微子的来源。这项突破性进展将为认识宇宙提供一种新方法,推动多信使天文学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由于中微子能自由穿过人体、行星和宇宙空间,难以捕捉和探测,科学家也将它称为宇宙中的“隐身人”。长期以来,天文学家主要利用X射线、可见光、无线电波等电磁波来研究天文现象。

2016年,科学家宣布第一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开启了观测宇宙的一个新窗口。

7. 历经13年小麦基因组图谱绘制完成

两院院士评选2018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经过13年努力,来自20个国家73个研究机构的200多名科学家终于绘制完成完整的小麦基因组图谱。

国际小麦基因组测序协会8月16日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以一种叫做“中国春”的小麦遗传研究模式品种为材料,研究整合了21条小麦染色体参考序列,获得107891个基因的精确位置、超过400万个分子标记以及影响基因表达的序列信息。

科学家相信,小麦基因组图谱的绘制完成,可帮助培育出抗旱、抗病和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国际小麦基因组测序协会指出,全球人口到2050年预计将达到96亿,小麦产量需每年增长1.6%才能满足未来需求。

8. 科学家首次发现银河系外行星存在的迹象

两院院士评选2018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美国科学家2月借助“微引力透镜”效应,首次发现了银河系外行星存在的迹象。这批行星数量约有2000颗,远在38亿光年之外,质量介于月球和木星之间。

他们在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上发表报告说,该天体是一个星系的核心区域,中央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这些行星不隶属于任何恒星,很久以前脱离了母星的引力束缚,成为星际流浪儿。

光谱中的这些微小偏移也可能来自类星体自身活动或其他小星系。

9. 研究人员用基因剪刀技术开发“基因试纸”

两院院士评选2018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美国布罗德研究所华裔专家张锋带领团队开发出“基因试纸”,在实验室中成功检测出一些病毒感染及肺癌患者的肿瘤标记物。

2月15日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论文显示,只需将“基因试纸”浸入处理过的样品,一条线就会显示出是否检测到靶分子。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发明人之一张锋说,这种工具可用于检测病毒、肿瘤DNA(脱氧核糖核酸)等核酸物质。

基因试纸最多可一次检测4个标靶,从而节约了样品用量。

10. 月球存在水冰获确切证实

两院院士评选2018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月球黑暗、寒冷的极地地区,一直被推测含有水冰。

美国夏威夷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8月21日宣布,他们首次发现了月球两极表面存在水冰的确切证据,这有可能为未来人类月球探测甚至定居提供便利。

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研究报告说,他们分析了印度“月船1号”探测器携带的月球矿物质绘图仪所得到的数据,发现了固态水——冰的近红外吸收光谱的特征,直接证明了那是月球上的水冰。

而此前观察结果仅间接发现了月球南极存在水冰的迹象。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镁客网


科技 | 人文 | 行业

微信ID:im2maker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