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果链供应链,OpenAI真要认真做硬件了

jh 4小时前

近期,有关OpenAI进军AI硬件领域的传闻持续升温。据The information最新消息,OpenAI已从苹果招募众多工程师,并且同多家中...

近期,有关OpenAI进军AI硬件领域的传闻持续升温。据The information最新消息,OpenAI已从苹果招募众多工程师,并且同多家中国供应链合作伙伴达成合作,其目标是于2026年底推出首款量产设备。

在此之前,AI Pin曾掀起AI硬件热潮,不过很快因生态问题遭到消费者诟病。如今OpenAI亲自涉足硬件领域布局,目标是苹果等手机厂商主导的消费电子市场。

技术授权,到建立生态

近日,OpenAI以约65亿美元完成对硬件公司iO的收购。这家由多位苹果前核心工程师创立的企业,其硬件团队不仅深度承袭了iMac、iPhone等苹果经典产品的设计基因,更将“技术隐形化”的核心哲学注入产品基因。

所谓“技术隐形化”,即通过技术隐于幕后,让用户聚焦于需求本身而非设备操作。这一理念与OpenAI“让AI自然融入生活”的愿景形成深度呼应,也解释了为何OpenAI愿意为其近55名硬件工程师、软件开发人员及制造专家支付远超市场预期的溢价。

若能成功推出首款硬件产品,OpenAI或将完成从大模型技术服务商,向掌控用户入口的生态主导者的关键转型。

据The Information报道,OpenAI首款硬件产品的定位暗藏巧思:以“非手机、非眼镜”的“第三类设备”切入市场。这一选择既是对Humane 旗下AI Pin失败的反思,也指向对新兴需求的精准卡位。

据悉,相较于AI Pin,OpenAI在硬件设计上提出了三项关键改进:其一,取消投影模块,改为通过手机联动显示,这样可以规避一些显示技术的落地瓶颈;其二,定价策略更务实——相比AI Pin 高达699美元的售价,新产品将主打“足够亲民”的价格带;其三,交互能力全面升级,依托ChatGPT领先的上下文感知技术,确保交互体验处于行业第一梯队。

因此,这场硬件探索本质上是场以软件优势重构硬件规则的实验。

供应链博弈:中国技术 + 越南制造

据报道,为加速AI硬件产品落地,OpenAI选择与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果链”企业合作。这些厂商凭借在AirPods等产品中积累的微型化制造经验,恰好能满足OpenAI首款硬件“体积规格略大于AI Pin”的严苛要求。以立讯精密为例,其具备行业领先的快速原型转化能力,可以在72小时内完成从设计图纸到功能原型的制作。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供应链厂商选择将硬件生产基地设于越南——此举既规避了潜在的地缘政治风险,又将关键工艺研发、精密零部件制造等核心技术环节保留在中国。这种“技术研发在中国、组装生产在东南亚”的模式,让OpenAI既能依托果链成熟的量产体系,又能通过产能分散降低供应链波动带来的成本风险。

据行业研究机构测算,越南工厂的人力成本较中国沿海地区低约30%,但良率控制仍高度依赖中国工程师驻场指导。这一现象恰恰印证了全球消费电子供应链“离不开中国技术支撑”的现实。

做硬件到底能不能赚钱?

即便OpenAI真能按计划在2026年推出首款硬件产品,其仍需直面AI硬件领域的多重挑战。

首当其冲的便是1亿台的出货目标——按照IDC 2023年的数据,当前全球可穿戴设备年出货量约为5亿台,若OpenAI目标落地,需占据20%的市场份额。这一比例对新入局者而言难度极高。

一方面,“无屏交互”的用户习惯培养仍有门槛,用户长期依赖屏幕获取信息的习惯难以短期突破;另一方面,手机算力的快速迭代已能支撑部分AI任务本地化处理,进一步削弱了用户对“额外设备”的需求迫切性。

按照OpenAI的设计思路,依赖手机算力的设计虽能降低初期硬件成本,但其产品定位易被归为“非必需设备”——当智能手机已能通过自带的大模型完成基础AI交互时,用户为何需要为专用硬件付费?

这正是OpenAI必须向市场证明的核心问题。

此外,OpenAI的长期规划显示,其目标在2029年实现250亿美元硬件收入(占总营收的1/4),但当前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且盈利预期同样锁定在2029年。这种“以亏换量”的策略本质是对数据价值的高度依赖:每台设备每日产生的环境语音、场景交互数据,是训练“万亿token上下文大模型”的核心燃料。如今的OpenAI在营收上仍依赖订阅体系,ChatGPT现有2000万付费用户可以为硬件转化提供了流量池。不过参考AI Pin的教训,若硬件体验未达预期,反而可能反噬订阅业务的用户信任。

最后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AI硬件的数据合规风险:OpenAI一直强调会长期且多维度收集用户的交互数据,自然会涉及个人隐私边界,已明确触及欧盟《人工智能法案》等全球监管红线,未来或被迫在数据与合规性之间艰难平衡。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镁客网


科技 | 人文 | 行业

微信ID:im2maker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