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 机型集体取消,手机电池背锅?

jh 3小时前

手机厂商或许应该放下对“极致轻薄”的执念

今年,以“超薄”为卖点的iPhone Air遭遇了市场“滑铁卢”,惨淡的销量导致多家国产手机厂商紧急叫停超薄手机项目。

这场“超薄”革命的失败,表面上看似是性价比过低,其实深层原因还是苹果对于用户需求的误判。

超薄设计的代价:电池与体验的双重牺牲

iPhone Air的核心卖点是仅5.6毫米的超薄机身。对比17系列标准版,iPhone Air在外观上甚至进行了单独设计。

但为了这一设计,苹果不得不在电池容量和摄像头配置上做出重大妥协:该机型仅配备了更小的电池和单颗后置摄像头,但定价却没有便宜多少——起售价999美元,仅比iPhone 17 Pro便宜100美元。

这里就有一个明显的市场悖论:苹果与消费者都认为iPhone Air“重外观、轻实用”,但同系列明明有更好的选择。

与iPhone 17 Pro相比,Air不仅电池续航明显不足,还缺少三摄系统和长焦镜头。

一位深度体验者直言:“iPhone Air可以轻薄,但要在痛点体验层面保持均衡。比如电池容量不缩水、中重度用能扛住一天一充的频率,以及影像不减配,长焦镜头得给到位。”

当消费者面临换机时,iPhone 17 Pro的实用性已经完美弥补了手感上的缺失。

电池技术的瓶颈

除了实用性的失败,iPhone Air也反应了手机行业长期面临的厚度与容量之间的矛盾。

目前,智能手机电池技术仍以锂离子电池为主,其能量密度提升缓慢。根据行业数据,过去十年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仅提升了约20%,远低于处理器性能的提升速度。

在有限的机身空间内,电池容量与手机厚度呈正相关。

iPhone Air为了实现5.6毫米的厚度,不得不大幅压缩电池容量。而现代用户对手机续航的要求早已不是“能用”,而是“一整天不用充电”。根据2023年IDC报告,78%的用户将“长续航"列为购买手机的首要考虑因素,远高于“轻薄”(32%)。

更关键的是,随着5G、高刷屏、AI功能的普及,手机功耗呈指数级增长。在“轻薄”与“续航”的博弈中,消费者已明确选择了后者。正如一位科技博主所言:“iPhone Air的失败不是因为薄本身,而是因为薄牺牲了用户最在意的续航和影像体验。”

而在安卓阵容,为了弥补电池容量的不足,手机厂商们纷纷放缓了快充、电池密度等数值的更新,直接选择在电池容量上下功夫。在一些中端机上,7000、8000毫安的电池已经开始成为标配、10000毫安的手机也在计划中。

大容量带来的是不断增加的厚度,而Air机型的设计明显与这一趋势相反。

最终,iPhone Air的市场失败引发了行业连锁反应。小米、OPPO、vivo等厂商已取消或搁置超薄手机项目,将原本用于Air机型的eSIM方案转移到常规机型。三星也因Galaxy S25 Edge销量不佳,取消了Galaxy S26 Edge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自身也在反思。据《The Information》报道,苹果已推迟第二代iPhone Air的推出时间,并计划重新设计以“容纳第二颗后置摄像头并提升电池续航表现”。这表明苹果也意识到,超薄设计已无法满足主流用户需求。

手机设计的回归本质

iPhone Air的失败并不意味着“超薄”设计的终结,而是提醒行业:未来的手机设计必须在技术可行性和用户需求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换句话说,手机作为日常必需品,其首要任务是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而非单纯追求设计上的突破。

从技术角度看,电池创新可能带来转机。固态电池技术已进入商业化前夜,其能量密度预计比传统锂离子电池高50%以上。如果能在2025-2026年实现量产,将为“超薄+长续航”提供可能。目前,多家厂商已开始布局固态电池研发,包括宁德时代、三星SDI和苹果自身。

在电池技术的突破到来之前,手机厂商或许应该放下对“极致轻薄”的执念,专注于解决用户真正关心的问题——续航、影像、性能,这才是智能手机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镁客网


科技 | 人文 | 行业

微信ID:im2maker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