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奖得主刘慈欣(《三体》作者)如何看待人工智能?

镁客 9年前 (2015-08-24)

作为中国硬科幻文学的领军人物,刘慈欣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有什么样的见解呢?

雨果奖得主刘慈欣(《三体》作者)如何看待人工智能?1

8月23日下午,在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会议中心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上第62届雨果奖揭晓了,中国作家刘慈欣凭科幻小说《三体》获得最佳长篇故事奖,成为首个得此奖的亚洲作家。

“雨果奖”是世界科幻协会所颁发的奖项,自1953年起每年在世界科幻年会上颁发。“雨果奖”堪称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在世界科幻界,“雨果奖”和“星云奖”被公认为最具权威与影响的两项世界性科幻大奖。

雨果奖得主刘慈欣(《三体》作者)如何看待人工智能?2

刘慈欣是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被誉为中国科幻的领军人物。他曾于1999年至2006年连续八年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他的科幻小说成功地将极端的空灵和厚重的现实结合起来,同时注重表现科学的内涵和美感,兼具人文的思考与关怀,努力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文学样式。

刘慈欣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作品“三体三部曲”(原名“地球往事三部曲”)更是备受读者与媒体的赞誉,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为中国科幻确立了一个新高度。作为中国最著名的科幻作家,他对人工智能的未来有怎样的看法呢?

一、人工智能威胁人类,有点危言耸听

雨果奖得主刘慈欣(《三体》作者)如何看待人工智能?3

据今年6月刘慈欣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我们能大致了解到他对人工智能的态度。期间,刘慈欣提到过霍金“人工智能比核弹还危险,说人类马上就要被人工智能控制。”的预言和《老王隔壁家的机器人》一文。他表示,这个说法有点危言耸听。这里面有个误区,人们认为,只要理论上突破了技术障碍,在实际中迟早也会突破。

据悉,IT 里面有个定律叫做摩尔定律,是说IT的速度和容量,每隔一年就增长一倍,但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在人尽皆知的摩尔定律的另一面,还有个“50年定律”,很少 有人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它是描述可控核聚变这个技术发展的,从第一颗氢弹爆炸以后,人们就开始研究可控核聚变,即用于发电的核聚变,从那时到现在,你问任 何一个研究核聚变的科学家,他都会告诉你,核聚变是50年以后的事情。50年前他这么说,今天他还这么说。所以,他认为人工智能总是在“未来”威胁人类。

二、人工智能有不可突破的障碍

刘慈欣提出,人工智能有不可突破的障碍。比如,人类对大脑的认识,你要想造出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必须了解人类大脑的运作模式、机理。但现在人们对大脑运作的了解和认识,还处于原始状态。

人们之前想当然地认为,大脑是由1000亿个神经元互联产生的意识,但现在又有一个新的发现让脑科学家彻底绝望——以前人们认为一个神经元就是一个简单的电 路,现在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同样的输入,不同的神经元输出却不一样。这说明神经元极其复杂,不但数量有1000亿个。他表示,想弄清其中奥妙难于上青天。

人们以前认为,计算机的计算速度达到人脑的计算速度,就可以产生智能。但是现在这样的计算机已经有了,就在中国,在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就有,可它有智能吗?没有,因为智能是要靠软件来实现的,软件能编出来吗?那太复杂了。软件在这个方面的技术能不能突破,也是个问题。

这些技术障碍有两种可能,一是可能理论上会突破,但还有一种可能,即这是一条不可跨越的线,人类永远突破不了。

三、不能低估人工智能

就像50年定律,永远是50年以后的事。刘慈欣认为至少目前来看人工智能还没有突破的希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普通人还是低估了人工智能。

刘慈欣表示,它有许多目前还无法确定是否能够真正突破的技术障碍,但这些技术障碍一旦被突破,就会产生出非常强大的东西,人类将无法理解它,无法与它交流,就像蚂蚁无法理解人类的行为。

“为了让观众好理解,所有的科幻电影中描写的人工智能的能量,其厉害程度连真正的人工智能的千分之一都不到。真正的人工智能不是这个样子的,没有那么弱。”他在采访中说道,“我们跟黑猩猩之间的智商差别,也就是80和150之间的距离,但人工智能和我们的差别可能就是150到15万的距离了。这种情况下,两个物种是完全没有办法相互理解的。”

四、科技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雨果奖得主刘慈欣(《三体》作者)如何看待人工智能?4

从西闪2006在三体刚刚动笔时对刘慈欣的专访我们也可以看出,刘慈欣对科技发展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表示自己写作科幻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想用文学的形式把科学的魅力表现出来。 另外,他从小就偏爱那些能表现科学美感的科幻作品。

相对于有的作家对科学十分忧虑,刘慈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技术乐观主义者。在旁人看来,“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可能是很浅薄的想法。但是刘慈欣一直坚信这一点。具体来说,他认为人类社会一切问题,包括道德的、经济的、社会的问题,都是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没有什么是技术解决不了的。总之,他就是一个技术乐观主义者,也是一个未来乐观主义者。

百分之九十的科幻作者都不认为人类有什么光明的未来、光明的前景,但他是那少数的乐观者。从在刘慈欣中小说我们可以看到,用了不少笔墨描述了人类达到最终目标前的艰难与残酷,但是最终的目标是确定的。他一直坚信,人类的未来是光明的!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镁客网


科技 | 人文 | 行业

微信ID:im2maker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