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仓英伟达,押注OpenAI,软银这次能赌对吗?

jh 3小时前

当地时间周二,日本知名科技投资公司软银集团公布了截至9月末的2025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本次财报有个重要的信号:软银已经清仓...

当地时间周二,日本知名科技投资公司软银集团公布了截至9月末的2025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本次财报有个重要的信号:软银已经清仓所持英伟达3210万股股票,以每股约181.6美元的价格套现58.3亿美元,彻底退出这家曾为其带来丰厚回报的AI硬件巨头。

几乎同一时间,软银大幅增持OpenAI,持股比例从4%跃升至11%,成为这家AGI领军企业的核心股东之一。

一卖一买之间,这场涉及数百亿美元的交易,算得上是软银对AI产业周期进入新阶段的精准押注。

回溯2017年软银首次布局英伟达时,其瞄准的是AI基础设施爆发期的硬件红利。彼时,英伟达的先进芯片凭借超强算力,正成为全球大模型训练的“刚需品”。软银通过“早期布局”的策略,成功收割了硬件赛道的增长溢价。然而到了2025年,AI产业的底层逻辑已发生深刻变化。

一方面,高盛数据显示,全球AI基础设施累计支出将达3-4万亿美元;但另一方面,麦肯锡同年报告指出,仅39%的企业能通过AI实现实际财务效益,硬件投资的回报率疑虑持续加剧。

与之相对,OpenAI已构建起难以复制的应用生态壁垒:ChatGPT用户突破10亿,Sora视频模型重构内容生产逻辑,Atlas浏览器更是直接挑战传统搜索格局。

在AI从“算力竞赛”转向“应用落地”的关键节点,软银的转向显然是瞄准了AGI时代的生态主导权。

而从财务视角看,软银在清仓英伟达时,后者的市盈率已超50倍,市值突破4.5万亿美元,这已经是个非常可怕的数字。在英伟达一路增长的同时,AMD、Intel等竞争对手在AI芯片领域的追赶步伐加快;而地缘政治对芯片产业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单一资产的集中度风险持续上升。

在最近AI泡沫新闻不断出现的背景下,软银“见好就收”看起来非常理性。

有趣的是,不只是清仓英伟达,软银还出售了大量T-Mobile股票,获得了大量现金。而这些资金被集中用在AI有关的项目。

这当中包括兑现对OpenAI 400亿美元投资承诺中的大部分(约300亿美元)、投入500亿美元与甲骨文合作建设“星际之门”超级数据中心,以及支付65亿美元收购Ampere芯片和54亿美元收购ABB机器人业务。

按照软银的说法,比起英伟达,OpenAI、ABB等公司与前沿AI的发展更加紧密。这些布局恰好契合孙正义提出的“物理AI”战略——让AI从数字世界走进工业制造、生活服务等实体场景。相比之下,英伟达能提供的产品更集中在算法层。

对于软银的这场豪赌,市场的态度也算得上两极分化。

乐观派认为,当前OpenAI估值已达5000亿美元,若明年能以1万亿美元估值启动IPO,软银有望获得巨额回报;但质疑者则警告,AI领域已出现明显估值泡沫,OpenAI年研发支出超100亿美元,而AGI的实际落地周期可能长达5年以上,短期盈利压力巨大。

不过按照孙正义以往的投资逻辑,高回报一直伴随着高风险,因此清仓英伟达可能在短期内会影响后者股价,跟所谓AI泡沫并没有直接联系。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镁客网


科技 | 人文 | 行业

微信ID:im2maker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