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星逻智能:八年深耕,“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

jh 3小时前

2025年8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深化“人工智能+”行动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进入为期十年的系统...

2025年8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深化“人工智能+”行动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进入为期十年的系统性战略实施阶段。

该文件以“三步走”路径勾勒产业蓝图: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应用普及率突破70%;2030年,智能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35年,智能经济将全面主导国民经济各领域发展。

在顶层设计的指引下,各产业、企业与从业者共同面临一个核心命题:当AI技术已从“稀缺资源”变为“基础工具”,如何将AI能力深度融入具体场景,转化为实际价值?

在“低空经济”这一被视作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试验田的赛道上,成立8年的星逻智能给出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样本。

这家以无人机技术起家的企业,通过持续深化AI与低空场景的融合创新,已完成从单一“无人机巡检设备商”向“空天地一体化低空智维平台服务商”的跨越式转型。这一“技术-场景”双向赋能的路径,恰恰契合“人工智能+”战略的核心要义——产业需要AI作为新增长引擎,AI则需要通过产业场景的价值反馈实现技术迭代。

时间回溯至2019年,镁客网曾与王海滨探讨无人机赋能行业的早期挑战。彼时,行业尚困于“单点技术突破”的局限;如今,站在“人工智能+”的新起点,星逻智能已经完成了“AI赋能场景”的正向循环。

从“无人机”到“低空智维”

在探讨AI如何赋能低空经济前,我们需要知道:为何无人机是AI落地的优质载体?

2017年,星逻智能成立时,“低空经济”尚未被写入国家政策文件,大疆也仍被普遍视为航拍的代表工具。而王海滨和他的团队,已将目光投向一个更务实的方向——如何让无人机真正“下沉”到工业场景,解决真实存在的行业痛点。

在光伏、风电、电网等典型的能源场景下,传统工业无人机的应用曾长期困于“人工依赖”的怪圈:从设备起降到数据采集,从问题分析到指令执行,几乎所有环节都需要人工介入。

这种模式在工业场景中暴露出多个致命短板:首先就是效率低下,人工巡检单块组件的耗时是无人机的20倍;其次是风险极高,电网巡检中无论是人工登塔还是长途驾驶都可能引发安全事故,而风机停机维修将带来高额成本更;最后就是稳定性差——在沙尘、辐射、高温、高湿等恶劣工业环境中,人工操作的无人机常因环境干扰、专业水平不一等问题导致巡检结果差异较大。

针对这些痛点,星逻智能给出了“无人化闭环“的解决方案:通过自主研发的无人机自动机库,无人机可在恶劣环境下实现自主起降、充电、执行任务。这套硬件系统搭配巡检软件的落地,实现了无人机飞行的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

这一实践揭示了低空经济与AI深度融合的核心逻辑:低空场景天然具备“高频、复杂、多变”的特征,而能源设施复杂的环境变量更是对检测能力提出了——而这些痛点恰恰需要AI的强算力、快响应与泛化能力来处理;另外,无人机的空中视角与移动能力,则为AI提供了覆盖广域、贴近目标的最佳数据采集终端。

两者的结合,自然能形成了“数据采集-智能分析-运维执行”的完整闭环。

当这一闭环能力被验证后,AI的价值便从“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价值”——目前星逻智能的客户不仅有需要保障千万级光伏电站发电量的能源集团,也有对设备可靠性要求极高的电网公司。

正如王海滨所言:“我们不只是做飞行硬件,更关注如何用人工智能挖掘无人机的价值。AI是大脑,它需要驱动无人机和机器人完成采集与执行——我们真正用AI推动无人机发现问题,再推动机器人解决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星逻智能的布局远早于“低空经济”政策的升温。王海滨坦言:“八年前成立公司时,我们根本没听说过'低空经济'这个概念。我们不是因为政策才入场,而是因为看到了工业场景中真实存在的痛点。”

这种需求驱动而非政策驱动的初心,或许正是星逻智能能在8年内完成从“无人机巡检设备商”到“低空智维平台服务商”跨越的关键密码。

构建空地协同体系:用AI打通闭环

在AI技术的深度赋能下,星逻智能的产品体系已从单一的无人机巡检设备,升级为涵盖“无人机+巡检机器人+自动驾驶车辆”的多体协同智能系统。换句话,其核心架构是以AI为中心,构建起覆盖空中巡检到地面作业的完整闭环。

针对电网、光伏、风电等差异化场景,星逻智能开发了系列专项飞行策略与场景适配算法。以电网场景为例,无人机需在高压线间精准穿梭完成电线抓拍,同时动态规避障碍物;光伏场景则需根据地形起伏调整飞行高度,确保图像采集覆盖所有组件。

王海滨进一步解释道,“这些场景对无人机的飞行速度、避障精度、路径规划算法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通用型无人机根本无法满足。”

基于此,星逻智能构建了多套行业领先的专家系统。

除无人机外,星逻智能自2022年起启动光伏面板清洁机器人的研发,这一决策直接源自客户的痛点反馈——传统清洁机器人单价普遍昂贵,且需配备专业操作人员,在中国人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市场环境下,其经济性优势难以体现,且存在安全隐患。

针对这一需求,星逻智能创新性地研发出可在最大45°倾斜角度的光伏板上稳定攀爬的移动式清洁机器人,并通过“飞掠者“无人机实现机器人在不同光伏组串间的自主迁移。

王海滨介绍称,机器人的履带采用特殊防滑材质,能适应0-45°的光伏板倾角;更重要的是,‘飞掠者’无人机通过视觉导航可在组串间精准悬停,将机器人投放误差控制在5cm以内。

最后,王海滨用一个生动的比喻阐释系统的调度逻辑:“如果把光伏组件比作等待服务的客户,有的需要每日点餐,有的仅需季度维护;无人机就像灵活的服务员,要根据客户的需求频率,精准地在合适时间将‘套餐’送到对应的‘餐桌’。”

从产品介绍可以看出来,星逻智能无人机的核心价值所在:不是简单的设备叠加,而是通过AI让“空中-地面”设备形成有机整体,真正释放低空经济的协同效能。

未来布局:响应“人工智能+”战略

当国家将低空经济纳入“新质生产力“战略范畴,这意味着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坐标将被重新定义。政策红利的释放与技术革新的加速,正在催生一个由数据、设备、服务深度融合的全新生态。

王海滨表示,政策支持是行业发展的“催化剂”,但真正的底层逻辑还是围绕需求:“低空领域长期未被充分开发,而国家层面的战略定位与市场需求实现了同步。”

这种对“需求驱动“的深刻认知,贯穿于星逻智能的战略选择中。

面对日益加剧的行业竞争与快速迭代的技术浪潮,星逻智能的下一个目标已从“设备供应商”升级为“AI+基础设施+运维闭环”的综合服务商。

在横向拓展层面,星逻智能正以AI技术连接更多低空智能设施,包括机器狗、无人车甚至无人船。 “比如在三峡库区,我们的无人船配合无人机做生态监测,数据联动分析让水质预警响应速度提升3倍”。

在纵向深化层面,星逻智能的机器人产品正从单一功能的“工具型”向“全能型”进化,不仅可以实现清洁、检测,最后会逐步延伸到物流运输、应急救援等场景。

在AI赋能的背景下,这类机器人本质上也可以看做“人工智能+”战略在能源领域落地的典型案例。

结语:低空经济是“人工智能+”的典型实践场

星逻智能的实践表明,低空经济不仅是“飞起来”的经济,更是“用起来”的经济。

通过人工智能与无人机、机器人的深度融合,星逻智能构建了一个从数据采集到智能运维的完整闭环,真正实现了AI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在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的引领下,星逻智能将继续深耕低空经济,推动产业从“检测智能化”向“运维全程化”演进,为中国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个扎实而创新的实践范本。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镁客网


科技 | 人文 | 行业

微信ID:im2maker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