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企业为何成为科创板的“宠儿”?

Lynn 5年前 (2019-08-07)

毫无疑问,三年内半导体产业将是科创板的红人。

刚刚过去的7月,在上海市市委书记李强、证监会主席易会满、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黄红元的见证下,科创板正式开板,坐在下面的25家企业成为备受关注的新星。

让人诧异的是,其中至少半数企业都隶属于半导体领域,涵盖材料、分立元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等各个产业链环节而只凭借化学机械抛光液和光刻胶去除剂两大招牌,安集科技就收获了开盘当天涨幅超400%的“第一股”名号,这一点也颇让人咋舌。

半导体为何如此吃香?它到底能够创造多大价值?看完科创板后,我们心中的疑惑油然而生。

半导体为何拔得科创板头筹?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一日常“够不到摸不着”的产业,它很重要。

为什么重要?

数据显示,作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消费国,我国市场需求接近全球的1/3,集成电路进口额已经连续五年超过2000亿美元,不过产值却不足全球的7%。2017年,我国集成电路年进口额达26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6%,远远超出原油1623亿美元的进口额。

需求增长,国之重器。成立“大基金”,国家亲自投入资金加速集成电路产业成长,在一期投资约1400亿元后,近期开始募集二期资金,预计超2000亿元,以保持持续高额的投资节奏。

但是一级市场的投入仅仅能够将半导体技术孵化成形,真正让技术走入商用,往下走入二级市场经历磨炼必不可少。在这一点考虑上,科创板的成立初衷倒是颇有迎合产业发展的意味

与主板不同,科创板专为科技产业设立,结合当下我国的形势发展,科创板的规则设立也有稍许差异,如上市审查过程中筛选企业有更多包容性,但如果企业两年内不能盈利,则必须退市等规则,这就颇适用于当下半导体产业整体的初创企业本身的发展情况。

分析称,目前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阶段与70年代末的日本与80年代末的韩国、台湾相似,未来5-10年5G、人工智能、汽车电子、物联网等创新应用有望驱动全球半导体行业复苏,同时驱动中国产业结构转型,这将是中国半导体企业快速成长的阶段。

从2018年贸易数据来看,中国半导体进口总额达3121亿美元,而全球市场总额仅为4780亿美元,考虑846亿美元的出口,我国半导体产业贸易逆差高达2274亿美元,并且随着各行业需求在不断增长,市场也将持续扩大。

因此,半导体企业们成为科创板的“红人”也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为什么资本市场看好“安集科技”?

交易所数据显示,科创板首个交易日盘中每只个股平均都翻了一倍,首当其冲的就是安集科技,涨幅为400.15%,西部超导以266.6%位列第二,第三名是心脉医疗,涨幅为242.42%。

远超高端材料和医疗企业,也超越同样是半导体上下游的“澜起科技们”,安集科技仅仅靠的是自己简单的产品和业务——生产光刻胶清洗液和化学机械抛光液。

不言而喻,能够收获资本市场的普遍认可,从账面上看,安集科技的财报不会很难看。以2018年数据来看,公司收入2.5亿元,同比增速9%,净利润0.4亿元,基本与2017年持平,整体增速比较稳定。

从资本市场来看,这样的数据称不上好看。但没有无缘无故的暴涨,安集科技股价暴涨背后源于交易层面出现的资金猛拉等,然本质上皆由市场认购热情高涨促使。因此当企业本身表现平平之时,这很难不让你去探讨一下安集科技背后的半导体制造市场走势。

众所周知,随着产业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半导体市场营收一直在走下坡路并将会有一段时间的低迷。最近,Gartner就修订了自己对市场的预期,它预计今年芯片销售额将下降近10%至4290亿美元,而这将是自2017年以来该行业的最低收入。与此同时,IC Insights和IHS Markit对市场的预期也同样不乐观,它们预测今年芯片销售将下降12.5%至13%。

尽管如此,在整体半导体产业增速放缓的当下,代工制造细分产业的营收依然毫不受影响,甚至有逆向增长的趋势。Gartner给出数据分析称,今年晶圆代工市场较为乐观,预估营收规模仅会年减 1.7%,至 617.79 亿美元,而2020~2023 这四年则会维持逐年成长趋势

未来随着我国半导体市场的需求拉动,制造产业势必有显著增长,因此晶圆代工的红利一时半会儿也不会散去,这就自然造成了与半导体制造相关的企业备受市场追捧,而澜起科技这样的上游公司被制造产业链上的企业“暂时”甩在身后的原因自然也就可以理解。

与其他行业相比,半导体行业恰逢全球产业链变革,同时作为下一代信息革命最关键的部分之一,它承担了一定的时代使命,至少我国对它的投入短期内将不会减少,作为其中一环的“佼佼者”,虽属于极其微小的一环,“安集科技们”随着整体市场发展而不断获得收益并发展壮大却十拿九稳,这也容易给市场带来信心。

半导体行业到底能够创造多少价值?

提起科创板,很难不想到“半导体”。成为科创板红人,同时也拿下科创板第一股,这不禁想让我们一探究竟:半导体能够创造的价值到底有多大?

首先我们来看它对GDP的贡献。

据可查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GDP约为83万亿美元,电子相关产业贡献约1.5万亿美元,大概占全球GDP的1.8%,其中半导体产业约占比三分之一。

而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测算,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2008-2018年这十年内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GDP增速的贡献保持波动持续性上升,其中半导体产业对GDP增速的贡献率达到了5.19%。

同时有数据统计显示,从1996年到2018年,我国半导体产业市场规模由1400多亿美元增长到4700多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在6%左右。

可以说,未来随着IC对传统设备和工业产品的渗透,用户在电子设备上的花费也将越来越多,半导体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逐年稳步提升,但无论是它对总体GDP的贡献,还是对GDP增速的影响,数字其实都并没有很“耀眼”,更无法与制造业、服务业等贡献主力相比。

不过正如半导体领域的水平分工改变了传统生产制造模式,在半导体产业分析上,“贸易赤字”这一传统衡量标准的含义也会因此更加丰富,有时候甚至会变成一件好事。

以贸易赤字来看,iPhone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生产商美国苹果公司、接受订单的中国台湾鸿海、实际进行硬件生产的中国内地工厂、为中国内地工厂提供零部件的日本公司、最后购买“进口”iPhone的美国用户......这些都被纳入了一个国际性的关系网中,仅用贸易赤字来衡量苹果为美国经济创造的收入或者价值,这显然不合理。而其对后来全球制造业和电子行业的影响更不一而足,其对GDP的贡献也无法成为衡量它的唯一标准。

因此,如果说半导体产业能够创造多少价值,显然产值只能成为维度之一。

用相关系数来衡量IC与GDP之间的关系,IC Insights通过数据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2018 - 2023年全球GDP和IC市场相关系数将达到0.88(排除内存后为0.94),高于2010-2018时期的0.87。到2018年,全球GDP增长与IC市场增长之间的相关性更加密切。

在IC Insights的数学模型里,完美的正相关系数为1.0,如此看来,0.88是一个相当之高的关联度水平。随着半导体行业并购逐渐增多,其对全球GDP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因此,IC Insights指出全球经济的增长和健康状况与半导体产业紧密相关。

这也并非没有道理,回顾早年半导体乃至电子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因为存储的设计,不仅仅计算机产业兴起发展,基于存储和计算之上的软件服务市场也由此被带动,互联网产业因此曾一度是经济上的“神话”,并得以惠及各个产业。

某种程度上,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反映出整体经济结构的健康程度,尤其是在当下的万物互联信息时代。有业内人给出分析指出,创新不是技术革新,而是改变生产要素组合方式,从而实现经济或社会价值。

因此,IC Insights给出的关联度分析不无道理,作为未来各项经济活动发生的根本,半导体产业变革和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将是无法衡量的。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镁客网


科技 | 人文 | 行业

微信ID:im2maker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