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空中交通的新变革与新机遇

jh 6天前

当激光雷达遇上无人机。

自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低空经济”列为新增长引擎后,我国空中交通体系正经历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立体的历史性跃迁。也正是从今年开始,各地政府开始加速推进“低空经济”最新政策的发布,与该赛道相关的产业再次成为各方备受瞩目的焦点。

据民航局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注册无人机数量达387万架。这些无人机的应用场景日益多元化,包括军事领域和民用领域,广泛应用于农业植保、地理测绘、巡检应急、物流运输等多个行业。特别是在物流运输领域,配送无人机的出现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低空经济下,激光雷达重构安全

根据低空经济的定义,低空飞行器的的运行高度大约为1000米以下,这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空域层。这里既有城市建筑的视觉盲区,又有鸟类的活动轨迹,还会存在各种随机障碍物。

因此繁荣背后暗藏危机,无人机也存在着“飞行危机”。

据报道称,2023年民航局记录的327起无人机事故中,63%源于感知系统失效。在深圳无人机测试基地的模拟场景中,未搭载激光雷达的飞行器穿越城市峡谷的避障失败率达17%,传统毫米波雷达在检测直径小于10cm的高压线时漏报率高达42%。这些数据揭示了一个事实:无人机的发展也和智能汽车一样,不能忽视安全性。

这时,传统解决方案的局限性在此暴露无遗:双目视觉系统在逆光环境下分辨率暴跌80%,毫米波雷达对静止物体的识别犹如"高度近视"。即使是经验老道的无人机飞行员,也不能做到100%的避障。

而激光雷达的加入,可以大幅提高飞行精度以及安全性。2024年开始,物流配送无人机已成最大增长极,市场规模超过50亿元。其中,搭载激光雷达的末端物流配送无人机数量预计为6-8万台,2024年新增数量约1万台。

根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仿真实验提供的数据,搭载激光雷达的物流无人机,在能见度低于50米的雾天仍能保持92%的障碍物识别率,较纯视觉方案提升47%。

而这种技术优势也能间接提高无人机的商业价值——顺丰在珠三角的无人机配送试点表明,激光雷达可将单机日均起降次数从15次提升至22次,运营效率提高46%。

成本下探与商业模式进化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安全性以外,激光雷达也能进一步促进无人机成本的下探。

有分析师表示,低空经济的挑战之一在于如何管理日均百万架次的飞行器。如果不能解决成本问题,自然无法进一步推动商业化进度。

而上海虹桥低空交通管理中心的实践表明:通过部署672台激光雷达构建空域感知网络,结合多源数据融合算法,可以将空域资源利用率提升至82%。这套系统不仅能实时监测飞行器位置,还可预测未来15分钟的空中交通流量,为调度决策提供支持。

据报道,美团第四代无人机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将激光雷达与视觉结合,能够帮助无人机保持在设定的高度稳定飞行‌。目前,美团配送无人机已在中国完成了400,000多次交付。

而远在中东地区,美团也正在通过其子公司Keeta Drone,通过多传感器融合将激光雷达与IMU和视觉系统相结合,安全地在摩天大楼之间的狭窄空间中导航。目前在迪拜硅绿洲(DSO)利用先进技术克服传统送货方式的限制,提高客户体验和物流效率,交付时间已缩短至原来的三分之一甚至更短,将交付效率提高了60%以上。

未来,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持续发展,低空经济有望在未来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带来更多惊喜,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更加高效、便捷、安全的立体交通新时代。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镁客网


科技 | 人文 | 行业

微信ID:im2maker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