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的下一个红利期,安防还能是主流战场吗?

伶轩 5年前 (2019-10-30)

CV的下一个十年期即将到来。

近期能让号称“CV四小龙”的商汤、旷视、云从、依图集体亮剑的,大约只有正在进行的安博会了,而这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安防仍是CV厂商的主战场”。

实际上,云从联合创始人姚志强也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正面回应过,“目前我们的营收中,安防占比约60%,金融次之,为30%。”

但为什么从去年开始,有关“CV安防红利正在消失”的说法越来越多?原因无他,因为当CV走向落地,厂商盈利压力增大时,“安防”早已不能以一己之身顶起一片天。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安防市场已无后续之力。

CV的下一个红利期,安防还能是主流战场吗?

CV安防市场已触及天花板?

在今年年中CPS中安网发布的《2018年中国安防行业调查报告》中,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安防行业总产值达7183亿元,占国内GDP总产值0.8%,其中视频监控系统产值占比超过一半,安防+AI软硬件市场规模达到135亿元,同比增长近250%,而以CV四小龙为代表的计算机视觉公司所占市场份额达69.4%。

这里可以提取出3个关键点:

安防行业对提升我国GDP总产值有重要助力作用;

AI安防市场规模正以2.5倍的速度迅猛发展;

AI安防仍是CV的核心场景。

这似乎和外界大多数人对CV安防的认知背道而驰,因为在一波又一波的资本红利之后,投资方和媒体越来越谨慎的态度像是在告诉外界,“CV其实是一个‘高融资、高估值和低收入’的产业。”

而此前旷视招股书曝光时,有关公司经营状况的描述却是“2016年、2017年、2018年和今年上半年,亏损分别为3.42亿元、7.59亿元、33.52亿元以及52亿元”,更是给了这一说法以数据和官方验证。

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完全相反的情况?主要原因有二,CV安防的买单者已经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新的竞争者让原本固有的市场开始碎片化。

· 安防TO G之后,B/C端市场正快速拓展

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平安城市、智能交通、雪亮工程三个场景为CV安防主要落地场景,占总应用的53%。此外,智能楼宇、文教卫、金融、能源、司法、新零售、家庭等也正成为重要场景。

CV的下一个红利期,安防还能是主流战场吗?

也就是说,CV安防不再只是TO G业务,B/C市场对它的认可度正在迅速上升,实际应用甚至已经近半。举个例子,苏宁就在今年5月发布了一款即插即用的实时监控极物摄像机安防套装,直接面向家用和商用两大场景,可见B/C市场已经成为新战场。

因此,CV安防仍是一个可持续发力的市场,只是竞争日益激烈。

· 传统厂商和“新公司”的双重夹击

传统厂商方面,以“海大宇”为代表的安防厂商在原有的产品和市场基础上,在经历CV第一次冲击之后已经缓过劲,于这方面的布局正持续铺开。与此同时,他们与客户之间的合作也开始向智能化方面转变。例如海康便与富士康结盟抢占工业市场先机、大华与SGS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除此之外,还有大疆携手安防公司Axon向警方提供安防无人机等。

CV的下一个红利期,安防还能是主流战场吗?

“新公司”方面,随着安防产业智能化升级重要性的提升,除大量CV初创企业涌入快速瓜分小规模市场外,如寒武纪、地平线、云天励飞等AI芯片厂商,以及华为、浪潮等云服务厂商也正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层面切入安防市场,这些对于原本以安防为生的CV厂商来说,都是不小的压力。

而就算在生存无碍的情况下,第一批CV厂商的第一个10年期也将满,是时候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做些准备了。

盘子越做越大,CV生态战已全面开启

商汤联合创始人徐冰曾在回忆2018年国内CV产业发展情况时说,“我觉得2018年是资源开始被理性地、重新分配的一年,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决策之前最需要做的就是想清楚自己最大概率能做成、做好什么事,而不是一味的去砸资源。”

而对于头部CV厂商来说,在市场、产品、资金、人才等均具备的情况下,“建生态”就是最需要做的事情。就目前来看,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产业生态和投资生态。

· 产业生态

这也是目前CV厂商在生态布局上投入精力最多的地方。通常来说,它们会以技术为核心,以产品开发为导向,最终形成全链服务,也就是打通技术、产品、场景三个关键层,形成产业闭环。

技术方面,在现如今计算机视觉识别准确率普遍超95%的情况下,厂商们在技术方面的布局早已扩大至行为识别、生物识别等层面,如云从早已经身具3D结构光人脸识别、3D人体识别、生物识别等多类技术,“昆仑智能工厂”就可以支持采集和识别人脸、指纹、声纹、虹膜、指静脉等目前能实际应用的多类生物信息。

CV的下一个红利期,安防还能是主流战场吗?

又如商汤的SenseAR、SenseMoji等,就是通过对人体行为、手势、面部表情的感知提供人脸识别解锁、虚化美颜、趣味场景搭配等服务。

产品和场景方面,产业发展初期,CV厂商基本只在算法和软件方面下功夫,但随着商用场景对产品需求从单点向全方位发展,“软+硬+解决方案”的打包模式更符合客户需求。

例如旷视不仅拥有“旷视河图”、“旷视洞鉴”两大操作系统,还先后开发出包括MegEye感知、MegBox计算、MegMaster机器人等硬件系列产品,所组成的“控制硬件+数字化软件平台+智能安防解决方案”,足以满足各类用户需求。

而包括CV四小龙在内,几乎有能力布局生态的厂商均已依托“云+端+边缘计算”的服务模式,于安防之外,在各大场景中持续发力。例如仅在今年5月,商汤就一口气发布了11款产品,涉及领域广及教育、医疗、自动驾驶、智慧零售、智慧城市、AR娱乐等,将一场原本大家以为的“技术发布会”开成了“产品生态展示会”。

当然,除自身发展之外,“利用外部力量”丰沛自己的实力也是当前布局的关键一环,比如投资。

· 投资生态

可能很多人对CV的初印象就是“疯狂融资”,但其实高调融资的背后,他们也在低调的对优质项目进行着投资。

从2014年开始,商汤便在内部设立投资部,5年来陆续投资了超10家AI初创公司。旷视也自2015年后陆续投资了5家公司,包括全资收购艾瑞思机器人、领投Video++ B轮融资等。总结来说,“CV独角兽们”已经开始通过投资,培养自己的“小独角兽”了,而这些布局,都已经或多或少的反哺到后续的业务落地过程中。

投资之外,CV厂商对IPO的关切度也越来越高,除了当前已经将目标定在港股的旷视外,也有消息称云从、格林深瞳、依图等正在为登陆科创板做着准备。可以预见,一旦IPO成功后,资本市场给予CV厂商的绝不仅是资金支持,更多的则是市场认可度的大幅提升,这对未来业务拓展将有极大的助力作用。

但实际上,在CV领域能布局生态的厂商少之又少,对于大部分从业者来说,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赛道才是真正关乎生存的事情。

“另辟赛道”,或专业或下沉

“术业有专攻”这句话适用于任何领域,而CV产业中在这方面最有发言权的,非依图莫属。

2016年,在安防市场大局已定,旷视、商汤吞下了绝大多数市场的情况下,依图果断的转战医疗,由本科医疗出身,后又从事计算机类工作的总裁倪浩负责,成立“依图医疗”。

目前,依图所推出的care.ai医疗智能全栈式产品解决方案,在智能预诊、智能转诊、智能辅诊等方面均已进入肺癌筛查、儿童骨龄判读、乳腺疾病诊断、脑卒中诊断等临床工作,相关诊断报告被医生直接采纳率超92%。

CV的下一个红利期,安防还能是主流战场吗?

而在今年年初,该公司还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等企业和科研机构在《Nature Medicine》上发布了一篇题为《使用人工智能评估和准确诊断儿科疾病》的文章,成果主要是关于“通过电子病历NLP技术,具体到临床试验中就是用AI智能诊断病历,将临床数据转变为诊断结”。对此,倪浩也坦言,“在推进技术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有商业化的考量。”

很显然,在医疗这一专业领域,依图的布局正在持续加深,在专业和商业布局上均已建立起壁垒。

当然,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建立专业壁垒并不容易,所以它们选择了业务下沉,即在已经开发出的场景中,将服务下沉至三、四线城市和县、乡、村,或小规模市场。

可以看到,在经历过一、二线城市市场教育后,CV在三、四线城市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甚至已下沉至县、乡、村级市场。前文也提到,作为2018年安防应用主要落地场景,“雪亮工程”就是“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可见未来发展潜力。

而在“小规模市场”上,如楼宇、企业/车间安防、社区/片区、学校等具备独立特性的场景中,CV厂商通过点对点的服务,如为尚未应用CV的某一个社区、某一所学校提供安防服务,也可由点及面,争得市场空间。

与此同时,相关厂商通过提供配套服务,如智慧城市中物联网、芯片、算法某一个环节或全套解决方案服务,都可从CV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总结

毋庸置疑,当CV走向落地,厂商们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仅安防市场,从TO G到TO B/C,从一、二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乃至乡镇,都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而安防之外,头部公司的生态战已经打响,以CV四小龙为首的厂商几乎在现有场景中均有业务落地,从“软+硬+解决方案”全方位提供服务。生态建设之外,于专业领域建立壁垒并进行纵向布局,而对于初创和尚未有足够资金、人才支撑的企业来说,市场下沉和寻求小规模合作都是可行之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CV即将走入下一个10年发展期时,寒武纪、地平线、云天励飞、华为、浪潮各领域厂商的进入,以及正处于上升期的创企,如目前稍显落后的格林深瞳、主攻搜索引擎市场的衣+、码隆科技、Video++等的创新和努力下,在AI芯片、云计算、通信技术等加持下,计算机视觉或许还将为我们开发出更多的场景。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镁客网


科技 | 人文 | 行业

微信ID:im2maker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