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文学家研究出新方法,首次实现对类星体几何距离的测量

伶轩 4年前 (2020-01-16)

该方法对提高黑洞质量和宇宙学距离的测量精度有很大帮助。

中国天文学家首次用自己的测量方法,实现了对类星体(类似恒星天体)的几何距离测量。

据了解,这一测量方法是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建民研究员领导的团队发展的,这是一种全新的几何测距方法,通过模拟综合分析GRAVITY干涉数据,以及丽江2.4米望远镜、美国Steward天文台Bok 2.3米望远镜长达10年的反响映射数据,成功测量出了一个编号为3C 273的类星体的宇宙距离。

中国天文学家研究出新方法,首次实现对类星体几何距离的测量

目前,这一研究成果已被发表在《自然·天文》上,审稿人认为,“该方法对提高黑质量和宇宙学距离的测量精度有很大帮助。”

从2012年开始,王建民所在的研究团队就开始用中科院云南天文台丽江2.4米望远镜,对活动星系核的宽线区进行长期光谱监测,并通过反响映射观测技术,最大熵、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等方法获得了宽线区的物理尺度、气体几何结构和动力学状态、测量中心黑洞的质量等数据。

除此之外,欧洲南方天文台还耗资近亿欧元,建设完成了GRAVITY装置,并将其装配在了VLTI(甚大望远镜)的光干涉阵列上,曾成功测量了类星体3C 273的宽线区角径。

“这两套独立的观测数据具有互补性,GRAVITY观测的是宽线区的张角,反响映射观测的则是物理尺寸,二者结合就能实现高精度测距。”

王建民介绍,3C 273距离地球大约有20亿光年,实现类星体的距离的直接测量,为解决“哈勃常数危机”提供了新的方法,未来也将在精确测量宇宙几何,研究宇宙膨胀速度和历史方面提供帮助。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镁客网


科技 | 人文 | 行业

微信ID:im2maker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