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拔高像素、垒摄像头,到去太空拍地球,逐渐偏离手机拍照该怎么回正?

伶轩 4年前 (2020-05-11)

用户对手机拍照的需求究竟是什么?

前段时间手机圈有个小众的段子是这么说的,“每推出一款国产手机,DxOMark上iPhone的排名就得下降一名”。

话糙理不糙,现在看一场国产手机新品发布会,至少有3/5的时间份额是用来夸赞新机的拍照/摄像功能,而且展现形式越来越“高级”。仅从近段时间看,先是小米跑到太空拍了地球上的陨石坑,再是华为强推五摄给月球拍视频,更夸张的还有Redmi K30 Pro直接装上了“显微镜”,以及常程近日的“花式营销”翻车。

但手机厂商们是否想过,用户对摄像头的需求究竟是什么?

从拔高像素、垒摄像头,到去太空拍地球,逐渐偏离手机拍照该怎么回正?

手机摄像头的初心:有实用价值

和现在不同,1G、2G时代的移动通信设备主要功能就只有一个——实现远距离通话。

2000年,可能夏普当时也没想到,一次看似“不务正业”的尝试,给夏普J-sh04配置了一颗仅有11万像素的CCD摄像头,竟在往后20年间引发了一场有关于手机和摄像的产业变革。

从拔高像素、垒摄像头,到去太空拍地球,逐渐偏离手机拍照该怎么回正?

不过正如上文所说,夏普J-sh04仅有一颗11万像素的摄像头,实用性几乎形同虚设,再加上这是一款专为日本运营商定制的手机,所以并没有在市场上引起多大的反响,不过这并不妨碍“摄像头”成为手机厂商新的营销思路。

但是在功能机时代,受限于芯片处理能力不足、传感器性能不强、配套功能欠缺等,即便有了千万级像素的摄像头,手机的拍照效果始终差强人意。也因此,摄像头虽是营销的新奇点,但也没能成为用户购机的主要推动力。

时间来到2010年,也是被手机爱好者们戏称为“新旧时代交替点”的一年,因为乔布斯带着iPhone 4来了。

这款手机不仅内置LED闪光灯,还附加了多种拍照应用和随拍随享功能,再加上支持5倍数码变焦、采用背照式传感器等,立刻就将手机拍照变成了数码和消费电子领域的大流行。

之后,处理器性能飞速提升以及手机集成技术的发展,手机摄像头从原本的单摄发展到双摄,类型也从定焦发展为变焦、长焦、相位对焦等。而随着AI相关技术的发展,美颜类功能随之深入到手机拍照产业之中。

总结来说,不论是像素的稳步提升,还是多种类摄像头叠加,又或是智能美颜,这一系列的变化和升级都确实让手机拍照的实用价值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很显然,手机厂商们想要的不止这些。

相较于“中规中矩”,更多、更新鲜的“革命性创新”才有可能让产品在市场上砸出个大水花,在“引发惊叹”之外刺激消费者买单,就例如华为P10,即便是在巴塞罗那发布,也能没有任何“时延”的在国内掀起讨论和购机狂潮。

也大约从这时起,手机厂商们的想法飞出了“地球”,有些“拍照效果”也逐渐“魔化”起来。

营销点千奇百怪,“渲染功力”飞入太空

在2017年的手机圈华为P10确实“能打”,作为高端旗舰机,屏幕、处理器、存储配置自然不用多提,最重要的是它在摄影功能上有了非常大的突破:

后置莱卡双摄,2000万黑白+1200万彩色双摄像头组合,可以拍出纯黑白照片和具备背景虚化功能,前置和后置镜头均能检测人脸,自动切换单人自拍模式或广角群拍模式,并根据光源调整图像,添加能够改善图像的特效。

无疑,对于摄影爱好者,尤其是热衷于人像拍摄的消费者而言,华为P10不仅可以满足日常拍摄需求,还拥有着部分专业相机才具备的功能。虽然最终华为没有公布这款手机的具体出货量,但在该手机发布的那一季度,华为手机全球出货量增速超50%,达3455万部。

可以想见,这款号称“人像大师”的手机有多受市场欢迎。尔后,用手机对打专业相机被拿到了台面上,也成为近几年手机厂商的惯用营销手段之一。

估计很多人都有同样的观感,一场手机新品发布会看下来,大约只记得发布者用了极长篇幅介绍拍照性能,或是一些关键词,例如“拍月球”、“拍地球”、“显微”等,至于其他,尤其是“小杯、中杯、大杯、超大杯”之间的区别,几乎都是夹杂着一起介绍,到最后不看文字梳理根本分不清。而厂商们的营销点,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 垒摄像头

从双摄,到三摄、四摄,再到五摄,现如今的手机摄像头数涨速堪称史无前例,参与的玩家包含了三星、诺基亚、华为、小米、OV等一众品牌。

举个例子,去年发布的诺基亚9 PureView,处理器搭载的就是较早期的骁龙845,但后置摄像头数达到了五颗,全部都是1200万像素,两枚彩色、三枚黑白摄像头,售价达5499元。

与此同时,为了把这五颗摄像头都装进手机,再加上闪光灯等,诺基亚做了一个这样的设计,实在有些劝退密恐患者。

从拔高像素、垒摄像头,到去太空拍地球,逐渐偏离手机拍照该怎么回正?

诺基亚之外,三星、华为、小米等手机也在摄像头上花了很多精力,后置四摄已不是新鲜事,五摄才能配的上“超大杯”。

· 堆参数和功能

“4800万像素IMX689摄像头+4800万像素超广角IMX586摄像头,1300万像素长焦非潜望式摄像头”;

“1.08亿像素主摄像头(1/33”的大底)+2000万像素超广角摄像头(光圈为f/2.4)+2000万像素微距摄像头(光圈为f/2.4)+2000万像素景深摄像头(光圈为f/2.4)”;

“5000万像素超感知主摄+4000万像素电影摄像头+3倍光学变焦摄像头+10倍超级变焦摄像头+3D深感摄像头”;

......

这是现在手机厂商介绍摄像头的“基本公式”,第一款是OPPO Find X Pro,第二款是小米10 Pro,第三款是华为P40 Pro+,但对于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说,大约就是眼花缭乱又不明觉厉,可能连各类型摄像头的特性都不太了解,只知道组合在一起非常厉害。

· 升级像素

在这方面最用心的就是小米。

去年小米9后置搭载4800万像素主摄的时候,很多用户就曾发出“惊叹”,到下半年小米就宣布已实现亿级像素,颇有种不给相机厂商活路的架势。

例如小米10,官方的介绍是,这款手机后置主摄为一颗1.08亿像素摄像头、拥有1/33”的大底,能从太空中清晰的拍摄地球上的陨石坑,这已经不是和相机厂商争市场,而是要和天文望远镜比高低了。

从拔高像素、垒摄像头,到去太空拍地球,逐渐偏离手机拍照该怎么回正?

确实,不论是摄像头、参数、功能增多,还是像素的提升,都让手机拍照性能得到了急速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相机,尤其是传统光学摄影相关厂商的业务,例如光学变焦已不再是卡片机吊打智能手机的王牌,甚至使得奥林巴斯、尼康部分工厂关闭,佳能、徕卡纷纷寻求转型。

但这是否意味着,手机拍照性能的发展路线就是如此,拍月球、在太空拍地球,甚至未来可能“冲出银河系”会成为手机厂商主要依赖的营销手段,答案显然不是,毕竟终有一天手机装不下那么多摄像头,也没有用户真的能去太空拍照,更不希望被一堆参数绕晕。

实际上市场对手机拍照的需求,应该是由技术创新带来的简单、直白和真实。

手机拍照其实可以这么玩

有个很明显的对比,在众多手机厂商已经后置三摄的情况下,iPhone 8还在坚持后置单摄,仅有一颗1200万像素摄像头,但它并没有因此失去市场。

是iPhone 8的用户不在乎拍照功能?当然不是。虽然这款手机仅有一颗后置摄像头,且看似像素不高,但苹果采用了全新的镜头模组,光圈做到了F1.8,并为它配备了全新的视频编码器,支持拍摄60帧的4K视频和全高清分辨率的慢速视频。

从拔高像素、垒摄像头,到去太空拍地球,逐渐偏离手机拍照该怎么回正?

很明显,在当时这颗摄像头并不差,“精而不多”就是对iPhone 8最真实的写照。

而在具体拍照效果上,较受认可的一种说法是,iPhone比较真实,其他手机品牌则在色彩饱和度、光影渲染上或多或少有些过度,大多数人较为倾向前者。

归其原因,是因为苹果除了拥有影像成像算法和高性能ISP(图像信号处理器)外,还有着数千种场景测光组合数据库,在细节处理技术方面也积累颇丰,这些都被集成在了手机摄像头里。

再例如华为,相较于今年的P40,显然P30给用户带来的震撼感更多,而这种震撼的主要来源并不是摄像头增加或像素提升,是因为华为应用了首创全新RYYB传感器设计,以黄色像素替换三原色中的绿色像素,进光量提升达40%,保证了暗光环境中的成像质量,这也是它能喊出“随手一拍,九天揽月”这一口号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华为并没有以和相机厂商“对立”为主要目标,早在2016年它就与徕卡联手,成立麦克斯·别雷克创新实验室,共同开发设计和调校研究镜头设计、传感器、ISP和画质调校等软硬件技术。

当然,国产手机厂商知道细节提升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只是有些心急。实际上,小米除了与三星合作开发传感器外,收购美图也是它在手机拍照领域上的一步重要战略部署,近些年该品牌旗下手机在AI处理能力,尤其是美颜、虚化、人像等功能上确实有了很大的提升。

又例如OPPO,极为重视光学防抖,Reno3 Pro的超级防抖功能精准捕获了Vlog拍摄者的消费心理。当然,还有OPPO某工程机展现的屏下摄像头,也是解决当前摄像头开孔问题的方法之一。

不难看出,对于手机厂商而言,提升拍照性能的途径有很多,最为根本的就是技术创新,在已基本满足用户日常拍摄需求的情况下,与其堆砌元器件和参数,不如将精力用在细节调整和现有功能的提升上。

余承东曾说过,华为在手机摄像头上的研发,将一直持续到两年后。这肯定不是华为一家的想法,众多手机厂商在这方面的投入也会一直持续下去,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手机拍照还将有极大程度上的提升,至于具体是哪些方面有所精进,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惊喜,我们拭目以待。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镁客网


科技 | 人文 | 行业

微信ID:im2maker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