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商业化浪潮已开,但有几个小问题似乎推迟了这个进程

韩璐 7年前 (2017-06-12)

如何保证信号稳定、如何降低成本……这些都是无线充电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今年年初的美国CES上,包括戴尔在内的多个厂家都带来了自己的无线充电产品。在此之后,作为手机的两大巨头,三星Galaxy S8将无线充电作为了一大亮点功能,苹果方面,关于其配置无线充电功能的传闻也是一直不停歇。

日前,就在刚刚落幕不久的CES ASIA2017展会上,我们也见到了微鹅等无线充电解决方案服务商所的技术展示。从这种种情况来看,“无线充电”技术似乎已经进入了商业化进程。

无线充电商业化浪潮已开,但有几个小问题似乎推迟了这个进程

细数无线充电的主流标准

事实上,无线充电技术早已经实现,其中,从事“无线充电”技术的公司也不在少数,像国外的高通、博通、Energous、东芝、富士通等,以及国内的中惠创智、中兴、微鹅、联发科等等。

市面上,无线充电主要通过电磁感应和磁共振技术来实现,在这之下,基于不同的公司、联盟,更为细分的无线充电标准应运而生发:

WPC(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Qi,背后的厂商包括华硕、HTC、华为、LG、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黑莓和索尼。

PMA(Power Matters Alliance)——Power Mat,背后的厂商和机构包括AT&T、金霸王电池、星巴克、Powermat Technologies、伟创力、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和能源之星。

A4WP(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A4WP,背后的厂商包括博通、吉尔电子、IDT、英特尔、高通、三星和WiTricity。

不过,在2015年1月,PMA和A4WP两大联盟宣布合并,创建一个新的联盟名称和品牌标识——AirFuel Alliance。其背后包含了英特尔、金霸王等195家公司和机构。也就是说,在当下,无线充电的主流标准为两大阵营,一个是WPC,一个是AirFuel。

无线充电商业化浪潮已开,但有几个小问题似乎推迟了这个进程

逐步踏入商业化,无线充电还需注意几点

当下,从市面上的一些产品来看,无线充电技术正在逐渐步入商业化的初级阶段。讲真,当技术实现普及,从专业领域到普通消费者,这将是一个颠覆性的场面。不过,在当下,虽然正逐渐实现商业化,但在这其中,依然有那么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信号的稳定性:这其中主要涉及两点,一个是定位和跟踪多个移动接收器的能力,一个是抗干扰能力。关于第一点,这是为了保证在无线充电的过程中,用户不会因为自身的随意移动而丢失讯号,而后者是为了保证用户身处干扰环境中时,亦不会丢失讯号,比如在通过电磁感应技术来实现无线充电技术时,外来电磁波对其带来的干扰等等。

成本的高居不下:不管是Qi还是AirFuel,设备都需要在充电垫的配合下才能实现无线充电的效果,也就是是说,拥有数款移动设备的消费者来说,他们也许需要多个充电垫才能满足同时充电的需求。

另外,在CES ASIA 2017现场,我们与中惠智创的相关人员进行可交流,从中了解到,一般情况下,那些面向机器人等智能产品的无线充电设备基本上不下万元。以扫地机器人为例,从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相比于只需花几千块钱、低电量状态会自行返回充电处进行充电的产品,无线充电设备的高价是在让人难以恭维,毕竟我们并不需要扫地机器人随时随地处在待命状态。

无线充电商业化浪潮已开,但有几个小问题似乎推迟了这个进程

无线充电标准不统一:当前,不管是科技公司,还是传统家电制造商,在智能家居,他们正在逐步打破之前的通信壁垒,推出“开放”的战略,像此次CES ASIA 2017,长虹在现场宣布实施“开放兼容”的战略,促进智能家居生态圈的良性发展。

与智能家居一样,无线充电也面临一个“乱”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这是需要剪掉的最后一根电线。一旦这根电线剪掉,无线充电时代将不可避免地很快到来。”对于行业内不愿放弃技术,从而造成的标准不统一的现象,无线充电技术厂商Chargifi创始人丹·布兰登(Dan Bladen)曾如此说到。

因为标准的不统一,这也就意味着用户在使用某些产品的时候,需要额外购买配件才能使用无线充电功能。对于用户而言,这是一项繁琐的操作过程,并不利于用户体验。

当前,在手机、智能穿戴产品等小型智能设备市场,无线充电技术的商业化进程走的相对快一些。不过,这在当前还只是初级阶段,机器人、无人机、汽车等设备的“无线充电”需求正在加大,而随着市场的逐渐扩大,“无线充电”技术也必将随之提升。届时,关于“无线充电”标准之间的壁垒将被打破,就正如布兰登所言,当打破行业壁垒,“无线充电”繁荣的时代真正开始。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镁客网


科技 | 人文 | 行业

微信ID:im2maker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