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loud杨镭:贴近用户需求做研发,将“云”简单化

韩璐 5年前 (2018-12-26)

做“云”最难的一点,是维护好功能与复杂性之间的平衡。

1988年,微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约翰·盖奇提出“网络就是计算机”的概念,这之后,“云服务”诞生。现如今,小到手机浏览APP、支付,大到许多公司的管理运营,背后都有着“云”的存在。

日前,在UCloud于上海举办的UCloud用户大会暨Think in Cloud大会上海站上,镁客网参与采访了UCloud研发副总裁杨镭,围绕产品、趋势等进行一个探讨。

UCloud杨镭:贴近用户需求做研发,将“云”简单化

搭建“云”需贴近用户需求,避免复杂性

包括UCloud在内,许多云服务商都是起步于公有云。但是,对于某些客户而言,鉴于公有云的“公开性”等特性,他们并不能使用这类产品。也因此,私有云、混合云等产品相继出现。

其中,在私有云的搭建过程中,“OpenStack”成为了多数人的选择。这是一个开源云解决方案,用户可以基于这一方案打造自己的私有云产品。渐渐地,人们在私有云和OpenStack之间画上了一个等号。

然而,这是一个误区。

在此次用户大会上,UCloud发布了自己的“UCloudStack新一代轻量级IaaS平台”,此款新产品所针对的就是私有云市场。对于产品的研发思路,杨镭总结称“用户需求”。

“通过长时间的不断验证,我们发现OpenStack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即过于复杂,且整个项目的发展也在不断地降低,”他表示,“回到用户需求,他们本质上所关注的是产品能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并非是不是要用OpenStack。这里面有一个误区,私有云和OpenStack之间并不能划上等号。”

关于问题的具体情况,杨镭指出,基于OpenStack搭建云,若需要做一些改动,最终可能需要从底层改造开始,这个过程对于研发而言有点过于复杂了。换一种说法,在某种程度上,OpenStack虽然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但是过程并不讨喜,且不可控。

也因此,越来越多的云服务商开始重新审视OpenStack,转向自主研发。譬如UCloud从零开始开发的UCloudStack,便实现了“自主可控”。

“我们一直认为,一个开源的软件比较适合做一个组件,而云则是一个由很多组件构成的系统。但是,不管是做组件,还是做系统,做‘云’的过程中,最难的一点是如何更好地控制复杂性的变化。”也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有一点需要十分强调——维护功能与复杂性之间的平衡。

新市场将至,关键问题在于底层网络是否能提供支撑

可以说,“OpenStack”与“自主研发”之争是云服务内部的争议,而在外部,云服务也存在争议,尤其是近几年“边缘计算”等概念出现之后。

如果说2018年什么AI产业最热闹,想必AI芯片算是其中之一。而在谈及AI芯片的时候,“云端之争”最常被人们挂在嘴边。

在他们看来,随着连接设备数量以及数据量的愈加庞大,云端已经不能负荷这方面的计算,此时,一部分计算工作应该从云端被分配于端侧,也就是人们所提到的“边缘计算”、“终端智能”。

“边缘计算在本质上还是一个概念。”从云服务商的角度,杨镭说到。

在其看来,边缘计算把一些数据推到一个距离用户更近的节点做计算,背后所依赖的是对网络的控制能力和对业务的调动能力。但是,“现在的应用对状态的依赖性很高,并不是所有东西都适合放到边缘。”

若从商业角度来看,杨镭并不认为现在的边缘计算很值得进行讨论,而在技术上,现在则需要提前做准备,“一旦边缘计算找到应用场景,并真正火起来,最关键的部分是底层网络是否能很好地提供支撑。”

这也就意味着,即使边缘计算真正到来,并实现商业化落地,作为底层网络,“云”也不会被“置之一旁”。

不过,这其中,按照杨镭所说,不管是边缘计算,亦或是5G等新技术的带来,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背后“提前”调整架构、提升技术,以支撑这些技术的使用。而在这过程中,切忌过于急躁,“让产品一点点的向前进化,避免成本过高等因素。”

最后

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以及技术的创新与更迭,“云”市场的内部存在着新旧技术、模式的争议与更迭,外部则面临着新市场的挑衅。

本质上看来,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而云服务商们所要做的,就是在背后提前做好准备,以敞开怀抱进行迎接。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镁客网


科技 | 人文 | 行业

微信ID:im2maker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