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未来科学大奖揭晓,现首位女性获奖者,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的发现备受关注

韩璐 5年前 (2019-09-07)

举办4届以来,未来科学大奖出现了首位女性获奖者。

刚刚,素有“中国诺贝尔奖”之称的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正式揭晓结果。

2019未来科学大奖揭晓,现首位女性获奖者

今年共有4位科学家获奖,其中生命科学领域1位,物质科学领域2位,数学与计算机领域1位。

以下是具体情况:

生命科学奖

获奖人:邵峰

获奖理由:表彰他发现人体细胞内对病原菌内毒素LPS炎症反应的受体和执行蛋白。

邵峰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资深研究员及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专业委员会委员。过去十年来,邵峰博士实验室提供了系统的回答:他们发现了几种特异识别侵入细菌的细胞浆型式识别分子(PRR),揭示了宿主细胞炎症反应中区别致病菌和非致病菌的分子机理。其中最重要的是发现炎症蛋白水解酶caspase-4和-5 是细胞内识别内毒素LPS(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的受体。细菌侵入宿主细胞可以直接与炎症caspase 4/5结合来激活细胞激素和焦亡模式的细胞死亡,促进细胞激素释放到血液,引起抗细菌的炎症反应。另外邵峰实验室和Vishva M. Dixit 实验室同时发现了gasdermin蛋白家族中的gasdermin D是炎症caspase的底物和细胞焦亡的执行者。基于焦亡模式的细胞死亡在宿主天然免疫的重要性,邵峰的发现为探索病原菌感染以及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2019未来科学大奖揭晓,现首位女性获奖者

物质科学奖

获奖人:王贻芳、陆锦标

获奖理由:实验发现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为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研究,特别是届时宇宙中物质与反物质不对称性提供了可能。

王贻芳和陆锦标领导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合作组在中国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附近首次发现了一种新的电子中微子振荡模式,精确测量了它们由于振荡现象而引起的消失概率。这种振荡模式的实验确立表明了中微子有可能破坏宇称与正反粒子联合对称性(CP)。物理学家普遍认为新型CP破坏的存在是解释观测宇宙中物质远多于反物质以及物质世界形成的必要条件。第三种中微子振荡的确立为未来中微子实验研究指明了方向。新一代的国际中微子实验,包括测量三种中微子的质量顺序以及中微子CP破坏的实验计划都是根据大亚湾实验的结果进行设计的。王贻芳和陆锦标的实验发现将对未来粒子物理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019未来科学大奖揭晓,现首位女性获奖者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获奖人:王小云

获奖理由:她在密码学中做出开创性贡献,其创新性密码分析方法揭示了被广泛使用的密码哈希函数的弱点,促使了新一代密码函数标准。

王小云教授提出了一系列针对密码哈希函数的强大的密码分析方法,特别模差分比特分析法。她的方法攻破了多个以前被普遍认为是安全的密码哈希函数标准,并变革了如何分析和设计新一代密码哈希函数标准。2004年,王小云教授提出了模差分比特分析法,并演示了如何找到MD5密码哈希函数的真实碰撞。对于密码领域是一个意外的结果,因为MD5是非常广泛应用的密码哈希函数,经受了来自许多密码学家十多年的攻击,没发现碰撞。2005年,王小云教授和她的合作者扩展了该分析方法,攻击了其它几个著名的散列函数,包括MD4、RIPEMD和HAVAL-128。同年,她和她的合作者发表了另一个方法,能够在269次操作内,后来在另一篇论文中进一步减少到在263次操作内就能找到另外一个非常广泛应用的密码哈希函数SHA-1的碰撞。虽然在2005年由于成本太高不能对SHA-1运行实际攻击,12年后,其他学者根据王小云教授的方法在Google云上成功地运行了实际攻击,找到了SHA-1的真实碰撞。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大中华区做出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其中设置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每个奖项提供100万美元的奖金,由多位企业家捐赠:

生命科学奖捐赠人: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丁健,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和高瓴资本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

物质科学奖捐赠人:极光创投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邓峰、中泽嘉盟投资基金董事长吴鹰、龙湖集团董事长吴亚军以及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捐赠人:网易公司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丁磊,分众传媒创始人、董事长江南春,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及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王强。

对标诺贝尔奖,实现中国的“科学梦”

未来科学大奖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非官方、非盈利民间科学奖项

根据未来科学大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制定的规则,评选过程采取提名制,各大奖项的候选人只能由科学委员会共21位委员,均是来自生物、医药、物理、天文、化学、数学、计算机等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审核通过的提名人提名产生,候选人中不乏诺奖得主等已经在各自领域内获得国际大奖的科学家。候选人确定之后,科学委员会将会指定5名以上该领域的国际专家对候选人进行评议。

原则上,每个奖项的候选人将不多于3名,因而最终的获奖人数也将限制在3名以内。当然,若科学委员会认为候选人均不符合或将条件,经全体委员二分之一以上不记名投票确定本年度该奖项获奖人空缺。而为了保证评选的公正性和保密性,管委会也制定了一系列规则,包括利益冲突主动披露、签订保密期50年的保密协议等等。

仅就成果方面来看,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最终获得奖项呢?管委会方面也给出了一个大致范围,候选人的科技成果应具备三个条件:

1、产生巨大国际影响;

2、具有原创性、长期重要性或经过了时间考验;

3、主要在大中华地区完成(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完成者的国籍不限。

从2016年举办至今,包括今年的获奖者在内,未来科学奖已经诞生了16位获奖者。他们之中的每个人均在各自科研领域获得重大影响力成果,包括“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诺奖获得者屠呦呦、发明浸润式微影技术革新了集成电路制程的林本坚等等,无一不展现了中国在科学方面的实力。

过往历届获奖名单(2016-2018):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镁客网


科技 | 人文 | 行业

微信ID:im2maker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