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拉扯战结束!「苹果汽车前工程师」张晓浪认罪:跳槽小鹏汽车前窃取机密

韩璐 2年前 (2022-08-23)

两度陷入“窃密”纠纷,小鹏汽车实惨!

美国当地时间周一,前苹果员工张晓浪(Xiaolang Zhang)承认盗窃商业机密!后面等待他的,是最多10年刑期以及25万美元罚款。

张晓浪于2015年入职苹果,后主要在汽车团队担任硬件工程师,具体的工作内容包括设计和测试电路板,以及对自动驾驶传感器数据进行分析。这让他成为能够接触Titan项目资料和数据库的2700名“核心员工”之一。

后来的一切变故都发生在2018年。

2018年4月,张晓浪孩子出生,在休完陪产假回来后,他向主管提出计划辞职,希望回到中国照顾母亲,并告知领导要去小鹏汽车工作。

5月份,张晓浪正式办理离职,并在当月于小鹏汽车硅谷分部办理了入职。

然而就在此期间,苹果察觉张晓浪行为异常,并在安全团队查看张晓浪上交公司的两台iPhone和笔记本电脑的设备历史记录后,发现其下载量大幅增加,内容中包括了机密文件等。仅在4月28日这一天,就生成了581行用户活动记录,而在此前一个月,生成记录也多达610行。

此外,苹果在查阅监控摄像的时候也发现,张晓浪曾在休假陪产期间返回软件和硬件实验室,而这一行为违反了苹果的保密政策。

随后在6月27日,美国联邦特工与张晓浪进行了会面,官方称他已经承认从苹果窃取机密数据,并从实验室拿走了Linux服务器和电路板,同时也承认将设备的数据和信息通过“隔空投送”功能发送到妻子的个人笔记本电脑上。

经检查,张晓浪妻子的笔记本电脑中存有部门多达40G的相关数据,其中60%的数据存在“严重问题”。

时间来到7月7日,张晓亮购买了“最后一张”从圣何塞机场飞往北京的机票准备回国,并最终前往杭州,然而就在安检前,联邦特工出现将其逮捕。

紧接着在7月9日,美国北加州地区法院正式以窃取商业机密罪对张晓浪提起诉讼。

而作为张晓浪的“新东家”,小鹏汽车也因此陷入了窃密纠纷中。彼时,小鹏汽车也在第一时间回应称,公司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此前并不了解此事,并没有记录显示张晓浪向小鹏汽车上报过任何敏感和违规的情况,已按照规定封存了张晓浪的电脑和办公用品。小鹏汽车表示,将对此事保持关注,继续积极配合关于此事的相关调查,并遵循当地相关部门的处理办法。

而就在今天案件出现新进展后,小鹏汽车也再次做出回应称,并附上2018年的声明:

我们今日从媒体上获悉前苹果员工张小浪涉嫌窃取苹果商业秘密案件的最新进展。案件至今已经四年多,小鹏汽车并不了解案件的具体情况,也未介入美国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后续调查,我们与苹果公司之间也没有相关的争议,与该案件也无任何关联。

小鹏汽车严格遵守相关法律,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小鹏汽车是中国自动辅助驾驶的领军企业,会继续坚持全栈自研的路线。感谢各位对事实的理解和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不是小鹏汽车第一次被卷进窃密事件,就在张晓浪事件曝出后的第二年,另一名中国工程师曹光植被指控涉嫌窃取公司商业机密,这一次的指控方不是苹果,而是特斯拉。

据悉,曹光植于2017年4月入职特斯拉,担任Autopilot计算机视觉科学家,2019年1月到小鹏汽车任职。任职特斯拉期间,曹光植可以自由访问特斯拉固件、自动驾驶和神经网络三大源代码数据库。尤其是神经网络三大源代码数据库,特斯拉数千名员工中仅有40人可以访问。

同年3月,特斯拉将曹光植与小鹏汽车一起告上法庭,起诉曹光植涉嫌窃取与Autopilot相关的商业机密,并在声明中暗指其将机密信息带给小鹏汽车:

如果不能立即解除,特斯拉认为曹和他的新雇主将继续不受限制地使用特斯拉的高端技术,这是我们花了5年多、投入数亿美元的成果。这是他们没有合法权利拥有的。

之后的调查中,曹光植承认在2018年任职特斯拉期间向个人的iCloud帐户账户上传超过30万份文件和目录以及源代码副本,但同时他也否认窃取了特斯拉的敏感信息。

与此同时,再次卷入窃密事件的小鹏汽车出面回应称,在曹光植入职前后,“小鹏汽车都没有发现存在特斯拉所声称的任何可能违规行为。目前,小鹏汽车已针对此事启动进一步调查。”

对比张晓浪,曹光植是“幸运”的,就在去年4月份,经过2年时间的来回拉扯,特斯拉最终与曹光植达成了“和解”。根据和解协议,曹光植需要为其行为向特斯拉道歉,承认受雇于特斯拉期间,将Autopilot源代码上传到个人基于云的存储账户中。

随着案件新进展的出现,小鹏汽车也再次因为窃密事件而成为舆论中心,而肉眼可见的,部分网友已经将“偷窃”标签贴在了它的身上。原本小鹏汽车此前就因为车祸等事件而深陷舆论,随着张晓浪案件盖棺定论,不知小鹏汽车又会如何应付新一波的负面舆论。

最后,记得关注微信公众号:镁客网(im2maker),更多干货在等你!

镁客网


科技 | 人文 | 行业

微信ID:im2maker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硬科技产业媒体

关注技术驱动创新

分享到